浏览完整版本 :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塞尔维亚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7%88%BE%E7%B6%AD%E4%BA%9E%E8%AA%9E&variant=zh-cn):Слободан Милошевић;拉丁字母转写:Slobodan Milošević;国际音标:sloˈbodan miˈloʃevitɕ。194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1%E5%B9%B4&variant=zh-cn)8月2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20%E6%97%A5&variant=zh-cn)—200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E5%B9%B4&variant=zh-cn)3月1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1%E6%97%A5&variant=zh-cn)),前南斯拉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政治人物、塞尔维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5%B0%94%E7%BB%B4%E4%BA%9A&variant=zh-cn)共和国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8%BD%E7%B5%B1&variant=zh-cn)(19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9%E5%B9%B4&variant=zh-cn)—199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7%E5%B9%B4&variant=zh-cn))、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E8%81%94%E9%82%A6%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cn)(南联盟)总统(199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7%E5%B9%B4&variant=zh-cn)—200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variant=zh-cn))、塞尔维亚社会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5%B0%94%E7%BB%B4%E4%BA%9A%E7%A4%BE%E4%BC%9A%E5%85%9A&action=edit)创党人和领导人(199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2%E5%B9%B4&variant=zh-cn)—200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1%E5%B9%B4&variant=zh-cn))。
总统仕途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2)] 早年生涯
米洛舍维奇出生于南斯拉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的波泽勒瓦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6%B3%BD%E5%8B%92%E7%93%A6%E5%85%8B&action=edit)(位于黑山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91%E5%B1%B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cn))的一个塞尔维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5%B0%94%E7%BB%B4%E4%BA%9A&variant=zh-cn)人家庭。他的在一所东正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AD%A3%E6%95%99&variant=zh-cn)教堂任职的父亲和作教师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异,并分别于196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2%E5%B9%B4&variant=zh-cn)和197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4%E5%B9%B4&variant=zh-cn)自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AA%E6%9D%80&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就读于贝尔格莱德大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D%E5%B0%94%E6%A0%BC%E8%8E%B1%E5%BE%B7%E5%A4%A7%E5%AD%A6&action=edit)法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BE%8B&variant=zh-cn)系,并结识了南斯拉夫前总理的侄子伊凡·史丹姆波利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8A%E5%87%A1%C2%B7%E5%8F%B2%E4%B8%B9%E5%A7%86%E6%B3%A2%E5%88%A9%E5%85%8B&action=edit)。后者为今后米洛舍维奇的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0%E5%B9%B4&variant=zh-cn)毕业后他任职贝尔格莱德市长的经济助理。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cn)他在史丹姆波利克任职的公司就职,并在197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cn)成为该公司的主席。198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0%E5%B9%B4&variant=zh-cn)时在史丹姆波利克的帮助下任南斯拉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贝尔格莱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D%E5%B0%94%E6%A0%BC%E8%8E%B1%E5%BE%B7&variant=zh-cn)银行行长。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3)] 大权渐握
198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4%E5%B9%B4&variant=zh-cn)在南共联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5%85%B1%E8%81%94%E7%9B%9F&action=edit)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史丹姆波利克升任南共联盟塞尔维亚书记之后,米洛舍维奇接任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在此期间米洛舍维奇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97%8F%E4%B8%BB%E4%B9%89&variant=zh-cn),并在学校大力推行共产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4%BA%A7%E4%B8%BB%E4%B9%89&variant=zh-cn)教育。
198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7%E5%B9%B4&variant=zh-cn)成为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总书记。在此期间有他转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与此同时,史丹姆波利克是塞尔维亚总统。在史丹姆波利克的游说下,米洛舍维奇以微弱优势在党内选举中当选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新一代的领导人。他羽翼渐丰之后,利用塞尔维亚人的激进民族主义,在一次电视直播的大会上令史丹姆波利克的支持者、南共联盟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帕夫洛维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95%E5%A4%AB%E6%B4%9B%E7%BB%B4%E5%A5%87&action=edit)下台。史丹姆波利克在几天之后也辞职。 198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8%E5%B9%B4&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成为塞尔维亚总统。史丹姆波利克则在200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variant=zh-cn)被绑架,三年之后他的尸体被发现。200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5%E5%B9%B4&variant=zh-cn)几个前南秘密警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8%E5%AF%86%E8%AD%A6%E5%AF%9F&variant=zh-cn)供认他们杀害了史丹姆波利克。
米洛舍维奇上台后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对科索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B4%A2%E6%B2%83&variant=zh-cn)的阿尔巴尼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5%B0%94%E5%B7%B4%E5%B0%BC%E4%BA%9A&variant=zh-cn)族人的不满问题,采取了强硬态度。他以反官僚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8%E5%83%9A%E4%B8%BB%E4%B9%89&action=edit)为理由逐渐取消了包括黑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91%E5%B1%B1&variant=zh-cn)、伏伊伏丁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8F%E4%BC%8A%E4%BC%8F%E4%B8%81%E9%82%A3&variant=zh-cn)和科索沃的地方选举出的领导人。19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9%E5%B9%B4&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国民大会修改宪法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A%E6%B3%95&variant=zh-cn),削减了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这两个自治省的自治权,此举造成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共和国对自治权被削减的恐慌。199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0%E5%B9%B4&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试图在南共联盟十四大上修宪以赋予总统更大的权力,克罗地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B%E7%BD%97%E5%9C%B0%E4%BA%9A&variant=zh-cn)和斯洛文尼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6%96%87%E5%B0%BC%E4%BA%9A&variant=zh-cn)的代表退席抗议,造成南共联盟分裂。
199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0%E5%B9%B4&variant=zh-cn)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改组为塞尔维亚社会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5%B0%94%E7%BB%B4%E4%BA%9A%E7%A4%BE%E4%BC%9A%E5%85%9A&action=edit),并赋予直选总统更大的权利。米洛舍维奇在1990年和1992年连续两次通过直选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当时正是东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AC%A7&variant=zh-cn)共产党在执政的国家纷纷倒台的多事之秋。克罗地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B%E7%BD%97%E5%9C%B0%E4%BA%9A&variant=zh-cn)和斯洛文尼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6%96%87%E5%B0%BC%E4%BA%9A&variant=zh-cn)分别选出了民族主义的总统,波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9%BB%91&variant=zh-cn)则由一个充满变数的三党联盟执政,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伏笔。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4)] 南斯拉夫战争
南斯拉夫联盟在199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1%E5%B9%B4&variant=zh-cn)明显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米洛舍维奇两派,联邦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3月16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6%E6%97%A5&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在电视上宣布南联盟结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随后分别宣布独立。
米洛舍维奇当时的政策是“全体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即在那些独立的国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决权。这一政策导致民族混居的地区产生冲突,被反对者批评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他的肖像在塞尔维亚被到处悬挂,一时间成为继铁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B%84%E6%89%98&variant=zh-cn)之后受人民拥戴的英雄领袖。
在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塞族人通过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引发克罗地亚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B%E7%BD%97%E5%9C%B0%E4%BA%9A%E6%88%98%E4%BA%89&action=edit)(199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1%E5%B9%B4&variant=zh-cn)——199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5%E5%B9%B4&variant=zh-cn))和波黑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9%BB%91%E6%88%98%E4%BA%89&variant=zh-cn)(1992年——1995年)。战争造成塞尔维亚的经济衰退,再加上北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7%BA%A6&variant=zh-cn)派出维持和平部队阻止了塞族人的部分种族屠杀,塞族人的自治目的未能达成。在战争中,关于各方对平民进行种族清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8D%E6%97%8F%E6%B8%85%E6%B4%97&variant=zh-cn)式大屠杀的指控层出不穷。199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5%E5%B9%B4&variant=zh-cn)在波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9%BB%91&variant=zh-cn)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有人怀疑是米洛什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特种部队所为,米洛什维奇后来因此被控犯有种族屠杀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8D%E6%97%8F%E5%B1%A0%E6%9D%80%E7%BD%AA&action=edit)。
199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7%E5%B9%B4&variant=zh-cn)7月,米洛舍维奇因任期到期,无法连任塞尔维亚总统,退而求其次竞选只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总统并当选。同年科索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B4%A2%E6%B2%83&variant=zh-cn)自治省的叛军“科索沃解放军”成立。他们袭击塞尔维亚和南联盟的保安部队,并杀害塞族官员和他们认定的与塞尔维亚合作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塞族人。塞尔维亚部队和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截至199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8%E5%B9%B4&variant=zh-cn)造成数百人的死亡和上万阿族平民的流离失所。
199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9%E5%B9%B4&variant=zh-cn)2月6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E6%9C%886%E6%97%A5&variant=zh-cn),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在朗布依埃森林协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7%E5%B8%83%E4%BE%9D%E5%9F%83%E6%A3%AE%E6%9E%97%E5%8D%8F%E8%AE%AE&action=edit)上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大规模空袭,没有能直接制止冲突双方的暴行,还造成了500多名平民伤亡。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米洛舍维奇最终妥协,接受朗布依埃森林协议基本内容,同意从科索沃撤军,由联合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1%94%E5%90%88%E5%9B%BD&variant=zh-cn)接管科索沃,允许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
由于1990年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0%E5%B9%B4%E4%BB%A3&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治下的塞尔维亚卷入了三场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B4%E5%B0%94%E5%B9%B2%E5%8D%8A%E5%B2%9B&variant=zh-cn)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
政治生涯的结束
200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variant=zh-cn)9月2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24%E6%97%A5&variant=zh-cn)是举世瞩目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总统及国会大选。反对派指在大选中米洛舍维奇进行了舞弊,尽管如此,当选举结束时,塞尔维亚社会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7%88%BE%E7%B6%AD%E4%BA%9E%E7%A4%BE%E6%9C%83%E9%BB%A8&action=edit)的候选人米洛舍维奇得票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二三;在野民主阵营的科斯图尼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6%96%AF%E5%9C%96%E5%B0%BC%E5%AF%9F&action=edit)得票率则是百分之四十八点二二。选委会表示,因为无人过半,必须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决选。9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欧美国家和国内反对派的反对声浪,宣布参加决选;而科斯图尼察阵营则宣称首轮选举中已获得过半数选票,拒绝参加第二轮选举,并要求重新验票,但遭选委会拒绝。最后引起反对党在首都贝尔格莱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D%E5%B0%94%E6%A0%BC%E8%8E%B1%E5%BE%B7&variant=zh-cn)举行大规模反米洛舍维奇集会。10月4日南斯拉夫抗议民众扩大,终于在10月6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6%E6%97%A5&variant=zh-cn)由反对党控制首都贝尔格莱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D%E5%B0%94%E6%A0%BC%E8%8E%B1%E5%BE%B7&variant=zh-cn),宪法法院裁定科斯图尼察当选总统。10月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7%E6%97%A5&variant=zh-cn)科斯图尼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6%96%AF%E5%9C%96%E5%B0%BC%E5%AF%9F&action=edit)正式宣誓就任总统。
之后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7%89%99%E5%9C%8B%E9%9A%9B%E6%88%B0%E7%88%AD%E7%BD%AA%E8%A1%8C%E6%B3%95%E5%BA%AD&action=edit)列为战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7%8A%AF&variant=zh-cn),被控在克罗地亚、 波斯尼亚及科索沃三场战争中犯下66项罪行,南斯拉夫宪法法院当时宣布,因南斯拉夫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到国外受审而冻结任何引渡米洛舍维奇的事项,时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总统的科斯图尼察也拒绝批准引渡米洛舍维奇。200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1%E5%B9%B4&variant=zh-cn)4月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1%E6%97%A5&variant=zh-cn)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内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1%9E%E5%B0%94%E7%BB%B4%E4%BA%9A%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cn)总理金吉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5%90%89%E5%A5%87&action=edit)指挥警察,在一场短暂的对峙之后逮捕米洛舍维奇,以国内法对其控罪。2001年6月,南斯拉夫宣布可以把本国公民送交国际战争罪法庭送交海牙国际法庭,一周内,米洛舍维奇被送交海牙,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国际战争罪法庭的前国家元首。有消息指出,美国政府当时以交出米洛舍维奇到案作为向塞尔维亚提供一亿美元经济援助的条件。同时,交出米洛舍维奇也有助于塞尔维亚政府改善在欧美大国心中的形象。
200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2%E5%B9%B4&variant=zh-cn)10月2日克罗地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B%E7%BE%85%E5%9F%83%E8%A5%BF%E4%BA%9E&variant=zh-cn)总统梅西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2%85%E8%A5%BF%E5%A5%87&action=edit)出席海牙法庭作证,指控米洛舍维奇挑起战争威胁。2005年6月1日,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播放一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录像短片,试图向法官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6)] 与各国的关系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7)] 美国
美国与米洛舍维奇的关系在巴尔干半岛局势发展的不同阶段前后出现较大变化。在结束波黑战争的代顿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A3%E9%A1%BF%E6%9D%A1%E7%BA%A6&action=edit)签署前,美国对巴尔干局势基本采取了置身事外的外交姿态,对米洛什维奇的作用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重视。199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5%E5%B9%B4&variant=zh-cn),由于米洛舍维奇在代顿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A3%E9%A1%BF%E6%9D%A1%E7%BA%A6&action=edit)的签署中表现出灵活性、对谈判免于破裂起了积极的作用,美国转而认为米洛什维奇“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对手”(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语)。尽管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代顿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A3%E9%A1%BF%E6%9D%A1%E7%BA%A6&action=edit)的和平不是建立在一个公正的基础上的,也没有为大屠杀的受害者伸张正义,但是美国认为它至少实现了停火,因此美国一直保持对米洛什维奇的接触政策,将他视为维持巴尔干稳定的力量,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B4%A2%E6%B2%83%E6%88%98%E4%BA%89&variant=zh-cn)前和平谈判最终破裂、美国决心解决米洛舍维奇政权问题为止。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8)] 俄罗斯
俄罗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84%E7%BD%97%E6%96%AF&variant=zh-cn)族和塞尔维亚族同属斯拉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8B%89%E5%A4%AB&variant=zh-cn)族,同样信奉东正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AD%A3%E6%95%99&variant=zh-cn),又拥有相似的共产党执政多民族国家联盟的背景,因此俄国一直是米洛舍维奇的主要支持者,对其有重大影响。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B4%A2%E6%B2%83%E6%88%98%E4%BA%89&variant=zh-cn)期间甚至有西方媒体猜测俄国出兵援助的可能性。米洛舍维奇倒台后,被海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7%89%99&variant=zh-cn)国际法庭通缉的米洛舍维奇的妻子和儿子流亡到俄国。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action=edit§ion=9)]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米洛舍维奇于1980年代初期首次访问中国,当时他任南斯拉夫最大的银行贝尔格莱德银行行长。1997年,应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9F%E6%B3%BD%E6%B0%91&variant=zh-cn)的邀请,米洛舍维奇再次访问中国。
在民间,中国民众经常用“老米”这个呢称来称呼米洛舍维奇,官方控制的媒体则经常称他为“米洛舍维奇同志”。中国网民普遍认为米洛舍维奇能够坚决顶住北约的压力,对科索沃实行铁腕统治,是民族英雄;媒体也赞扬他坚持“主权高于人权”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相一致。中国民众中这种与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同仇敌忾感觉,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7%B4%A2%E6%B2%83%E6%88%98%E4%BA%89&variant=zh-cn)时发生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被北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5%A4%A7%E8%A5%BF%E6%B4%8B%E5%85%AC%E7%BA%A6%E7%BB%84%E7%BB%87&variant=zh-cn)军机轰炸的“五八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5%85%AB%E4%BA%8B%E4%BB%B6&variant=zh-cn)”后达到顶点。也有少数中国网友基于人权标准,认为米洛舍维奇的施政“有待商榷”。在米洛舍维奇的整个总统任期中,中国政府始终给予支持,直至他被塞尔维亚示威者推翻。
狱中突然去世的余波
200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E5%B9%B4&variant=zh-cn)3月1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1%E6%97%A5&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被发现死在海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7%89%99&variant=zh-cn)羁留中心牢房的床上。根据各国通行的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A%AF%E7%BD%AA%E5%AB%8C%E7%96%91%E4%BA%BA&variant=zh-cn)患重病情况下应该保外就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5%A4%96%E5%B0%B1%E5%8C%BB&variant=zh-cn),如果公诉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C%E8%AF%89%E6%96%B9&action=edit)或法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BA%AD&variant=zh-cn)认为犯罪嫌疑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A%AF%E7%BD%AA%E5%AB%8C%E7%96%91%E4%BA%BA&variant=zh-cn)社会危害极大不得保外就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5%A4%96%E5%B0%B1%E5%8C%BB&variant=zh-cn),则应该送到监狱医院住院治疗,直到病愈或病死在监狱医院的病床上。但是监狱医生并不认为米洛舍维奇属于患重病。
当日,贝尔格莱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D%E5%B0%94%E6%A0%BC%E8%8E%B1%E5%BE%B7&variant=zh-cn)的B92电台报导米洛舍维奇暴亡的消息,并经律师确认属实。被塞尔维亚通缉中目前在逃的米洛舍维奇夫人宣称海牙法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7%89%99%E6%B3%95%E5%BA%AD&action=edit)谋杀了他的丈夫,媒体则认为这与长期患高血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B%98%E8%A1%80%E5%8E%8B&variant=zh-cn)有关系。上个月,米洛舍维奇曾提出到俄罗斯就医,但被法庭拒绝。公开的病历显示,米洛舍维奇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F%83%E8%84%8F%E7%97%85&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的律师说他生前曾表示担心有人会给他下毒[1]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790000/newsid_4799500/4799592.stm)。之前米洛舍维奇体检被发现血液中含有可能阻碍治疗高血压药发生疗效的药物成分。检方有官员认为这可能是本人为达到保外就医而服用的,家人则认为米氏被严密看守,亲属家人朋友被迫逃亡或关押,不可能是自己服用药物,而是有人为了尽早结束这场尴尬的审判而故意下毒。[2] (http://news.sina.com.cn/w/2006-03-14/01598433474s.shtml) [3]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17/content_4312798.htm) 律师提出的将尸体送莫斯科解剖的要求被法庭否决,而关于米洛舍维奇过世后遗体安葬的地点到底是要选在俄罗斯、蒙特内格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2%99%E7%89%B9%E5%85%A7%E6%A0%BC%E7%BE%85&variant=zh-cn)(黑山)还是塞尔维亚,也因为他的家人主张各有不同,而成为另一个争议点。
3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4%E6%97%A5&variant=zh-cn),海牙法庭向家属交出米洛舍维奇尸体以供举行葬礼,但是葬礼究竟在何处举行依然不明。为了给米洛舍维奇遗孀米拉·马科维奇从俄罗斯回国参加葬礼扫清法律障碍,塞尔维亚一个法庭解除了对马科维奇的通缉令。
3月15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5%E6%97%A5&variant=zh-cn),米洛舍维奇的棺椁空运到达贝尔格莱德,受到仍然忠于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社会党(前共产党)人吊唁者情绪激动的迎接。吊唁者在棺椁上覆盖了塞尔维亚的三色旗。他们要求举行国葬,但已经被政府拒绝。
3月1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7%E6%97%A5&variant=zh-cn),海牙法庭公布了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报告,排除了其被毒死的可能。报告称,血样检测结果表明死者的血液里没有毒药或者非医生处方药的迹象。
3月1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8%E6%97%A5&variant=zh-cn),塞尔维亚数以万计的支持者聚集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向米洛舍维奇的遗体告别。[4]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810000/newsid_4819300/4819386.stm)米洛舍维奇在葬礼后被安葬在波扎雷瓦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6%89%8E%E9%9B%B7%E7%93%A6%E8%8C%A8&action=edit)他自己家的后院里,米洛舍维奇遗孀马科维奇以及他们的儿子担心对他们的通缉令,没有回国参加葬礼。[5]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820000/newsid_4820900/4820902.stm)西方媒体报道,米洛舍维奇对塞尔维亚的影响力在他赴海牙受审五年后已经消退,今天还怀念他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塞尔维亚社会党在上一次大选的得票率是10%左右,观察家认为,米洛舍维奇的去世不会对这个党的选情带来长久的影响。
外部链接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8/WikiNews-Logo.svg/55px-WikiNews-Logo.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WikiNews-Logo.svg&variant=zh-cn)
维基新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5%9F%BA%E6%96%B0%E9%97%BB&variant=zh-cn)相关报导: 国际法庭交出米洛舍维奇尸体 (http://zh.wikinews.org/wiki/%E5%9C%8B%E9%9A%9B%E6%B3%95%E5%BA%AD%E4%BA%A4%E5%87%BA%E7%B1%B3%E6%B4%9B%E8%88%8D%E7%B6%AD%E5%A5%87%E5%B1%8D%E9%AB%94)
国际社会对米乐舍维奇死亡反应不一 (BBC中文网)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790000/newsid_4797600/4797604.stm)
米洛舍维奇生平简介 (BBC中文网)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790000/newsid_4796700/4796738.stm)
“巴尔干屠夫”狱中逝世 (明报新闻) (http://full.mingpaonews.com/20060312/tak1.htm)
米洛舍维奇生平 (明报新闻) (http://full.mingpaonews.com/20060312/tak2.htm)
前南总统米洛塞维奇暴毙牢房床上 (大纪元) (http://epochtimes.com/gb/6/3/12/n1251576.htm)
米氏死而未判 各方多表遗憾 (大纪元) (http://epochtimes.com/gb/6/3/12/n1251753.htm)
中国学者总结米氏经验教训(复旦美国研究中心) (http://news.163.com/06/0316/14/2CBG8A8700011K1F.html)
米洛什维奇其人其事(世纪中国) (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6630)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6%B4%9B%E5%8D%9A%E4%B8%B9%C2%B7%E7%B1%B3%E6%B4%9B%E8%88%8D%E7%BB%B4%E5%A5%87&variant=zh-cn)"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4.2.4 Copyright © 2025 vBulletin Solution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文版开发 HstarVbb团队 & yoching